您的位置: 首页 >德育天地

【阳光“慧”心育】认识“儿童多动症”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5-06-03 17:00:00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多动症为俗称,其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ttention deficit andhyperactivity disorder, ADHD),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分散,注意广度缩小,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、情绪冲动,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,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,常见于学龄期儿童,往往在3岁左右就会出现一些症状。近年来普遍认为该症是具有生物学基础(遗传倾向)、执行功能明显受损的神经发育障碍。

该病症状有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,因此大致可分为3类:

第一类:注意缺陷

这类孩子的注意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分散,主要表现就是注意力不集中。

学习上:上课注意力不集中;写作业拖拉、做题马虎;做作业时丢三落四、心不在焉、东张西望;写字漏笔画、读书漏字换字…这样的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学习成绩不好。

生活上:不喜欢做需要集中精力做的事情,甚至是做游戏;完成任务、组织活动有困难;很难按照家长的指示去做和完成任务;孩子在和家长、同龄人对话时,表现出不听的样子;忘记做一些日常活动,如家长交代的一些简单家务等等。

第二类:多动或冲动

这类孩子进入小学后因受到各种限制,表现更为显著。具体有这些表现:上课时难以保持坐姿,生活中也很难安静坐在位置上,或者坐着时会不停扭动;在不合适的情况下到处跑或爬;安静地要玩具或开展一项活动有困难;容易打断他人的谈话、游戏或活动;有人提问时,会脱口而出答案,会打断提问者的问题;在等待轮到自己时有困难不合作等等。

第三类:注意缺陷+多动/冲动

上面两种情况的结合,两种表现都有。

对儿童多动症的认识误区:

1)“孩子调皮、活泼、不听话就是多动症”吗?

调皮、精力旺盛、不听话只是多动症的一个表现,故不能仅因这个就诊断为多动,而没有过度活动,亦有可能是多动症。

俗称的“多动症”,全称为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”(ADHD),仅以多动为主要表现的仅占5%,以注意缺陷为主要表现的为42%,者兼有的占53%。

所以,不能把娃儿正常发育过程中的调皮、精力旺盛、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点,等同于孩子是有了多动症。是不是多动症,还是要专业医生、专业方法来评估。

2)“多动症不是病”、“多动症长大了自然会好”?

这里要强调多动症真的是一种病,是常见儿童精神行为障碍,虽然多动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减轻,但仍有一部分的儿童青少年多动症症状,会延续到成年。多动或注意力缺失,还会给娃儿造成系列问题的,比如最直接的就是学习困难,在学校班级里没有存在感甚至自尊会受到伤害,乃至于与老师、家长对抗,逃学等。

如果不及时识别多动症,尽早干预,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潜在的情绪影响,容易抑郁、焦虑。

3)多动症是由于家庭环境不良引起的。女生一般不会得多动症?

已有的数据表明,约有31%-44%的ADHD儿童的父母,至少有一个也是多动症。多动症儿童的家庭环境可能会存在不利因素,但这不全是由家庭环境引起的,这是有明确神经生物学基础的——它可由多个微效基因共同作用引起。但是家庭环境的改善能对儿童的 ADHD症状起到有效改善作用。同时我国多动症患病率为6%左右,其中男女比例为(4-9):1。而女生的多动更“含蓄”一点,典型症状出现得也要晚一些,所以更容易被忽视。

4)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就等于多动症?

多动、调皮不等于多动症,注意力不集中也不等于多动症。

身体健康的娃儿就是精力充沛,喜欢上蹿下跳、东拱西拱、爬树逮虫也是娃儿的天性,还有的娃儿活动水平天生比一般娃儿高。而注意力的问题就更是与年龄、性格、兴趣有关系,比如5~6岁的娃儿持续专注时间在5分钟左右,12岁左右的孩子持续专注时间在30分钟左右,一堂课 45 分钟,娃儿很难做到完全专注。

所以,不能把娃儿正常发育过程中的调皮、精力旺盛、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点,等同于孩子是有了多动症。是不是多动症,要专业医生、专业方法来评估。

5)做测试、填量表就确定孩子有没有多动症?

首先,评估确诊多动症,要在经过观察、交谈、检查、心理评估等专业、细致、多维度的背景下开展的,也需要靠专业的儿童心理专科医生用足够长的时间,从孩子的语言、行为、能力、作业、家庭情况等来综合评估,甚至还会做一些必要的检查。所以,无论是哪种量表和测试,也只是其中一环而已。

其次,因为儿童的特殊性,测试和量表几乎都是靠家长来填写,而这些家长几乎都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,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。比如明明两个娃儿调皮好动的程度差不多,但一个细腻敏感的妈妈和一个大大咧咧的妈妈,填出来的量表可能差距甚大。所以光靠量表来断定孩子有或者没有多动症,肯定是不太科学的。

6)多动症不用管,等孩子长大就好了

多动症对于孩子的影响,不仅仅是在儿童时期,更不是只在眼下真的可能影响一辈子。

第一,儿童时期的多动症,可能会延续到成年。虽然多动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减轻,但仍有10~60%的儿童青少年多动症症状:会延续到成年。根据调查显示,大概有4.5%的成人会表现出多动症的问题,会影响他们的社交、学习和工作能力。

成年人多动症的表现:

很难集中注意力;

做计划很难;

做事难以分清轻重缓急,常导致错过最后期限;

多任务处理有困难;

无法控制冲动,在排队等候或者堵车时情绪暴躁;

面对挫折和压力时,难以承受,常常逃避。

第二,多动症还可能引发孩子抑郁、焦虑等其他问题。多动或注意力缺失,是会给孩子造成一系列问题的,比如最直接的就是学习困难,在学校班级里没有存在感,甚至自尊会受到伤害,乃至于与老师家长对抗,逃学等。如果不及时识别多动症,尽早干预,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潜在的情绪影响,容易抑郁、焦虑。

7)反正多动症都没法治愈,不如就不治了

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疾病有很大一部分都没法治愈,多动症也是其中之一,但是不能治愈并不代表就不用治了。早期的发现和科学治疗是有希望控制和改善疾病的核心症状的,同时,通过治疗还能让多动症患儿提升学习、社交、行为等多方面的技能。目前多动症的治疗主要分为心理治疗,行为干涉,药物治疗三方面,至于该如何选,请家长们认真听取医生的意见。

在多动症患儿的治疗中,“父母治疗”是很重要的一环,如果父母缺乏对于疾病正确的认识,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充分的了解,会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,没法给孩子正确的回应,损伤亲子关系,也不利于孩子多动症状的改善。

就算家长认清现实,也接受孩子是多动症,但如果不去学习如何和这类患儿沟通交流,一味地任其发展,对孩子来说就更没有帮助。

1

2

3

4

5

审核部门:德育处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